2015-09-07
浏览次数
2015年7月26日,由海归中心、莱茵论坛主办的中德科技论坛系列讲座第三场,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顾问黄亚洲先生的书院如期举行,主题为移动医疗之云病理。
炎炎烈日的周末,大家热情高涨,20多位海归中心会员、留德学友、浙江大学(含附属医院)校友及对移动医疗感兴趣的朋友,如期而至。
主讲人叶志前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硕士,留德访问学者。叶老师一直专注医学信息的研究,近期致力于移动医疗云病理的研究与应用。
上半场是讲座,叶老师为大家揭开了移动医疗之云病理的朦胧面纱。
叶老师首先对病理诊断给出定义,并简述病理科在临床中发挥的作用之大,及病理医生短缺、地方医院临床工作开展困难的现状。
什么是病理诊断?器质性变化等重大疾病往往会使用到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细胞、组织变化来判定疾病—这就是病理诊断,也是医学诊断中的金标准,尤其在肿瘤相关疾病中。
在所有的医疗费用中,老人占了其中八成;在这些老人的疾病中慢性病占了八成;这就是通常说的“二八原理”。而在众多的慢性病中肿瘤是非常庞大的一类。
目前在中国病理科医生仅仅才一万,但实际上需要十万的病理医生配备才基本达到国际标准。所以,在中国,病理医生不但在数量上非常稀缺,同时由于这个专业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质量也堪忧。资源稀缺,医疗浪费等问题非常严峻,病理科作为弱势科室,临床学科发展受到了限制。
冰冻切片可以用来判断肿瘤的分型及恶性程度,指导手术进展方案。因为病理科医生非常稀缺,所以现实中会有派遣病理科医生到地方医院,指导部分手术的开展。
那么,远程数字病理,就是将病理切片数字化进行远距离阅片。原先在显微镜下阅片,现在扫描成数字切片,可远程传输、分析、分享、阅片。需要的设备就是病理扫描仪。不过存在的技术难点是:一张片子占有容量巨大,成像容量在1-200GB,上传时间、远程传输存在难题;病理科科室业务相对少,商业化价值低,商业化进程较慢。
下半场为互动环节,大家提问非常踊跃,涉及的问题从专业问题,到技术推广,到法律责任问题等非常广泛,也加深了大家对云病例的认识。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数字切片为什么占有容量这么大?主要是因为病理看起来很小的一点组织,要看清楚里面的细胞组织需要显微放大,放大倍数的问题和多层扫描,使得整个成像占有的空间非常大。
2、冰冻切片是否可以远程应用?可以应用,但目前应用较少,主要和病理医生对数字病理的接受度有关。目前仍以显微镜下观看切片为主。
3、哪些疾病应用到病理切片?器质性疾病,以肿瘤为主。
4、关于如何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几位计算机专业人士也做了一些探讨。国内外有很多品牌开始在做成像设备,至于卫生专网上传到云端,由于现在卫生系统的行政及各地区的要求都有差异,技术上没问题,主要在行政管理上,所以目前主要还是在专网内运行。数据采集之后,一般是医院和云端都有一份。
5、云病理的应用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基层的二级医院,他们的困难在于病理医生较少,经验不够,却要承担所有的阅片任务。可用优化的方式,通过云病理,发送到大医院的病理医生专家手中阅片,指导当地医院的诊疗。
6、在第三方平台下出的医疗诊断是否存在法律问题。这个主要考虑到出现的病理诊断出现诊断偏差,是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个问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的政策是发起会诊的医院来承担,第三方的医疗行为只能作为咨询意见而已。
7、云病理能解决什么问题?1)人才培养,O2O读片会学习交流。2)疑难会诊,远程会诊;3)资源优化,线上亚专科分类读片
正式活动结束后,大家还继续围着叶老师探讨各种问题。大家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对医疗与互联网的结合的发展都十分看好,期待云病理做出更多的成果,为老百姓服务。一个好的活动,虽然还加上会后的餐会,但还有很多意犹未尽的交流,照例留下很多的遗憾,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问题留待网上交流,因此原本为会务准备的临时群,遂更名为海归中心病理学交流小组,方便广大会员及病理学专业相关朋友加入,继续讨论,形成合作。比如次日就有新华医院的朋友闻讯而来希望与叶老师寻求合作。
中德科技论坛系列讲座是在两国政府发布《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合作更趋紧密,中德关系中各层面的交流得到深化的大背景;以及海归中心联络到的德国海归及留学生充分交流的小背景下,由海归中心、莱茵论坛,联合开元德国、我是海归网、海归全球理事会、《海归》编委会等有关机构,共同发起的。目前海归中心德意志小组成员遍布中国杭州、北京、上海及德国各主要城市,工作单位遍布著名科研院所、著名德国企业等。中德科技论坛系列讲座的主要活动形式近期以10-20人小范围设定主题分享会为主,并按一定规则接受参会者。主讲嘉宾一般以中德科技届专家为主,确保德国留学生、留德海归比例,亦接纳其他国别科技届朋友作为主讲嘉宾。每次讨论,希望能普及每个方面知识,或解决某一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