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华人学子来杭 讲述跨文化求学生涯

2013-06-26

浏览次数

6月23日,高考放榜日,32万浙江考生终于等到了那个苦读12年换来的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

同样是这一天,跨越了高考,来自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这美国五大名校的60位华人学子,欢聚在杭州西溪湿地的一个酒店里相互交流,海阔天空。

这里是由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及其下属跨文化研究分会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跨文化教育”华人青年领袖论坛,来自常青藤名校的学子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在国外求学、生活过程中,由于文化不同所经历的种种尴尬、趣事以及思考。

台下就坐的观众,有高中生,有大学生,有即将赴美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有从义乌赶来的中学教师,当然还有家长。我就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静静地聆听,听的是他们的故事,时不时地在大脑中插播一些自己的大学片段。

第一位上台发言的学生叫钟怡,她穿着波点及膝连衣裙,笑容灿烂,若不是听她自我介绍,我怎么也猜不到她刚在麻省理工学院念完大一,记得我大一那一年,在学校的舞台当主持人,第一次上台特别紧张,台下有人打听,这位女主持是不是大舌头。

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小伙子,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徐川,穿着白色polo衫,蓝色休闲中裤,手戴黑色电子表,上台接过话筒,没有站在指定的报告席,在讲台中间边踱步边手舞足蹈地讲起了美国的精英教育文化。没有讲稿,又不像背诵,流畅得像对这个问题做了多年研究,我不知道他的讲话如果放在考试能得多少分,不过,有观点有论证,头头是道。坐在下面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周东亮说,在美国的历史考试就是这种模式。

从义乌六中赶来的龚老师,是替学生来的,她想告诉学生中国高中生和美国高中生在理想追求上有什么样的差异。来自义乌中学的王同学,参加完高考,和很多同学一样,对怎样填志愿感到很迷茫。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的陶同学,未来有出国打算,却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专业。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梁潇华为他们讲述了几个故事:

我有位室友来自波士顿,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周末听听音乐会,或到海滩游玩,他在普林斯顿的威尔逊国际贸易学院,选择国际关系专业,而且他特别关注非洲的内容,他说虽然自己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爷爷的爷爷是非洲人,他觉得祖上的传承使自己有责任去帮助那边有困难的人。

我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认为绿色能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于是放弃本来的律师行业,选择攻读电子工程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目前不是特别好,不过他说值得去冒险。

王同学还问:“听说国外上学并不如想象轻松,是不是这样?”

周东亮用亲身经历回答:经济课要根据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实况进行“模拟炒股”;为完成“历史课”的作业,必须先阅读20多页甚至更多资料,美国学校的奥赛丝毫不逊于中国高中。

走过德国,去过印度,下一站是秘鲁

19岁的江苏姑娘谢婧,高一时,就读于苏州的西安交大少年班。她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三年的普通高中课程。

我觉得读理工科好难,就跟老妈说想出去玩一年。于是读完高一就作为交换生到了德国。后来玩一年觉得太开心了,可老妈说没钱让我出国读书,所以又申请了一个项目,去了印度世界联合书院印度分校。

大家知道德国的交通是非常有秩序的,比如说晚上十一点街上基本上没有人,行人车辆也不会闯红灯,但印度是相反的。我在印度的两年时间里,没有一次是走着过马路的,全是飞奔着过马路的

上一篇:高考放榜日 华人学子激情碰撞

下一篇: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资助赴英读理工科的优秀生